《交差点》捐赠须知:你们给予了什么,又将获得什么?

早在第 0 期《交差点》还没有上线的时候,我就在自己的私人圈子里小范围公布了一下自己要做播客的消息。当时我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的节目要接受捐赠,所以也就半开玩笑地宣布了我们接受赞助和冠名,请给我们打钱。

一个小时后,我收到了两笔共计 238 元人民币的赞助。


其中一笔 50 元的赞助是捐给《交差点》这档节目,另外一笔 188 元是给我个人,算是这么长时间对我内容的一个感谢。但反而是收到这两笔钱之后,我开始觉得,还是暂时不要开放捐赠和赞助比较好。

因为我很久以前就做过这类被大家戏称为「网络乞讨」的事,在知乎答案下面挂上自己的支付宝。在挂上支付宝之后的两个月内,我陆陆续续收到了共计 500 多元的捐赠,而当时通过知乎我能找的写稿的活,大概是 800 - 1000 块钱一篇,我花最多不超过 3 个小时就可以完成。

伸手要钱这件事既麻烦、又丢人,你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羞耻感,最后讨到的钱的量,大概率比不上你随便找一个活做一做赚到的那么多。而当有一些现实中的朋友也开始给你捐赠,这件事又会变得更加复杂,你很难不偏不倚地将这笔钱视为一种单纯的「捐赠」,而不是卖给你一个人情。

从节目启动,《交差点》三个主播为了做这档节目所付出的金钱成本大约是 1000 多人民币。更不要说那些隐性的时间成本,无论是写稿、剪辑、网页设计还是写代码,把这些做播客的时间精力投入到任何一份相关的兼职里,都绝对能赚到数十倍于开捐赠的钱。但做播客这件事既然从一开始出于热爱,钱不会是我们考虑的首要问题。 所以在前五期节目完成之前,我的想法是:既然如此,还是不要接受捐赠好了。


但有两件事改变了我的想法。

第一件跟最初我收到的这 238 元赞助有关。在做这档播客的过程中,我不只一次地感觉到困难,以至于会稍微地「心生退意」了。但一想到还有人在背后对我所做的节目有所期待,期待到了捐出一笔钱的程度,我便多少会觉得自己至少不能如此轻易地放弃,要将它尽可能做得更好才行。虽然我们节目的价值显然不是「收了多少捐赠」这件事可以衡量的,但一想到还有人对这档节目有所期待,其对于作为创作者的我们来说就会是一个重要的动力和意义所在。

第二件则是跟我自己作为一个读者和观众的心情有关。我每个月都会花不少钱订各种付费内容,但那些我付了钱的内容,显然会让我有更强的动力将它们读完看完。而就在最近,有朋友花 35 美元一个月的价格订了《华尔街日报》,并信誓旦旦地说「从今天开始每天晚上都要读两个小时」。我突然意识到,long-form 真的式微了吗?并不是,只是不再付钱的我们,在潜意识里慢慢地忽视了其价值所在。


所以我们还是开了捐赠,我也花了一点时间,写了这篇 1000 字的赞助须知。即使我们最终收到的捐赠的金额,很可能都比不上我直接去写一篇 1000 字的稿子,但如果这件事能让在正在做节目的我们获得力量,能让正在听节目的你重新审视内容的价值,使我们的频率能够更接近,那便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了。